腎結石的微創手術治療

台灣位於亞熱帶,是尿路結石好發地區,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在台灣大約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是結石患者,尤其在夏天,由於氣溫高、流汗多、尿量少造成尿液濃縮,尿液中各種礦物質濃度升高,容易結晶產生結石,因此每年到了夏天,泌尿科門診總是排滿了結石的患者。

根據結石的位置,尿路結石可以分為上泌尿道結石(腎結石、輸尿管結石)及下泌尿道結石(膀胱結石)。上泌尿道結石主要是病患的體質(代謝、尿路結構)加上後天種種不利的因素(不適當的喝水、飲食、生活習慣)造成尿液中礦物質在腎臟中形成結晶形成腎結石,當結石掉到輸尿管,便稱為輸尿管結石。不同於上泌尿道結石,膀胱結石通常是因為病患本身有排尿障礙,例如攝護腺肥大或神經性膀胱,尿液中礦物質在膀胱中結晶形成結石。

各位置的結石在治療上不盡相同,本文章介紹腎結石的治療,輸尿管結石將在其他文章中介紹。而膀胱結石主要屬於攝護腺肥大的領域,需同時治療攝護腺肥大。

目前腎結石的外科治療,幾乎都是以微創手術或無傷口的方式進行,主要有下列三種:

(一)體外震波碎石

體外震波碎石術是利用電磁場(electromagnetic)或電擊(electrohydraulic)產生攜帶能量的震波,藉由水及身體組織傳導,將能量匯聚在結石上,將石頭震碎成碎片,而這些碎片會隨著尿流排出體外。這項技術發明於1980年代,迄今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治療,由於整個過程是沒有傷口的,是治療腎結石侵入性最低的手術方式。大多數的震波碎石治療不需要住院,約需時50分鐘,完成治療後若無不適即可離院,術後需配合藥物治療及大量飲水,促進碎石排出。雖然震波治療較其他手術方式方便,並不是所有的病患都適用於這個手術:對於較大(大於兩公分)或較硬結石,單次震波可能無法將石頭震碎,有時候需第二次震波治療,或改用其他手術治療;對於體型較大的患者,震波可能被身體組織所吸收,剩餘能量不足以將石頭震碎;位於下腎盞或某些特殊的腎臟結構也可能導致震波的效果不佳;此外,孕婦、凝血功能異常、或有感染發燒的病患是不能接受體外震波碎石手術的。若有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,需停藥一週才能接受這項治療。整體而言,震波的成功率約八成,由於其低侵入性的特質,目前是大多數結石的第一線治療。

(二)經皮穿腎取石手術

經皮穿腎取石手術發明於1970年代,迄今已達四十年,已經是一項成熟的手術。藉由超音波或X光機定位的方式,在病患背側開一個約1公分的小傷口,經由這個傷口建立一個通道直達腎臟裡面,將石頭以碎石器或雷射打成碎片後取出。目前對於大於兩公分的石頭,經皮穿腎取石手術仍被視為治療的首選,相較於傳統動輒十幾公分的開腹手術,這項手術傷口很小,術後恢復也很快,手術完約一至二天即可出院。隨著科技及手術器材的發展,傳統經皮穿腎取石手術也有進步:(1)搭配軟式輸尿管鏡的使用,可以使手術進行更順利,同時增加結石的廓清率;(2)對於較小的石頭,可採用迷你經皮穿腎取石術(傷口小於0.5公分);(3)搭配止血凝膠的使用,術後可以不用放置腎造廔管,減少術後疼痛。總結而言,經皮穿腎取石手術主要用於處理較大及較硬的石頭,是目前處理大量結石最有效率的方式。

(三)軟式輸尿管鏡

光纖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軟式輸尿管鏡的發展,這種「可轉彎」的內視鏡可以由尿道口進入體內,經由膀胱及輸尿管,一路上行至腎臟內,搭配雷射將石頭打成碎片。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屬於較新的手術方式,其興起約莫是近十年的事,隨著軟式內視鏡、影視系統、雷射碎石儀器進步,這項技術已趨成熟,取代了部分的經皮穿腎取石術及體外震波碎石手術。相較於經皮穿腎取石術,軟式輸尿管鏡手術的優勢在於:(1)無傷口(2)出血量極少(3)術後復原快。雖然有上述優點,軟式輸尿管鏡並非適用於所有的情況,對於太大的石頭,軟式輸尿管鏡處理的時間會比較久,目前泌尿醫學界的共識是,對於小於2公分的結石,可以優先考慮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或體外震波碎石手術;而大於2公分的結石,單次軟式輸尿管鏡手術的成功率較低,仍應優先考慮經皮穿腎取石手術。

目前結石的手術治療已經非常成熟,幾乎所有的結石都能採用微創手術或甚至無傷口手術的方式處理,建議諮詢專業的泌尿科醫師,找尋最適當的治療方式。